|
|
|
中山大學高松校長: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使命 |
http://m.hxsscy.com 2024年2月21日 來源:中山大學 |
|
2月18日,龍年首個工作日,廣東召開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進一步促進產業和科技互促雙強,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能力。
2024年是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百年校慶是中山大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征程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開啟下一個百年華章的新起點。中山大學作為扎根粵港澳大灣區辦學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應如何助力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又當如何在百年校慶新征程上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近期在媒體采訪中回答了這些問題。
中山大學校長高松院士“中大如何助力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是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是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軍和策源地,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使命。”
高松說,中大將繼續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廣東、聯動港澳、服務國家,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就是創新驅動發展,尤其是要發揮科技創新對形成新質生產力的關鍵作用。
高松認為,新質生產力有別于傳統生產力,要代表新技術、創造新價值、塑造新動能,要有重大科技突破尤其是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和有廣泛的帶動力。
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使命:
首先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和人才自主培養能力,爭取產生一批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加大科技創新高端人才供給;
其次要進一步推進產學研結合,使科技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
再次要結合國家和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布局,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制造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具有廣泛滲透性、帶動力的領域前瞻布局,超前引領產業變革。
當前,廣東正在堅定不移地推進制造強省建設,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要進一步結合廣東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助力區域創新體系的建設,推動新質生產力的加速形成。
中大目前已形成了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格局,持續推進科技創新,提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成效——近五年來,中大科研規模和質量持續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立項總數5179項,同比增長47.9%,集中受理期立項數連續八年全國排名前三。
近五年來,中大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方面立項97項。科研經費年均增長3.7%,2021年至2023年連續三年超過40億元,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十四五”以來,中大年均科技合作企業1150家;與企業建立多個聯合實驗室,2023年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3.5億元,比上年增長近一倍。在創新藥物、生物疫苗、醫療器械、新一代信息技術、環境資源、能源材料等領域,涌現一批高價值科技轉化成果。
新的一年,中山大學將圍繞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繼續助力廣東高質量發展。學校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努力。
一是面向廣東人才需求,結合區域產業布局,培養更多拔尖創新人才。
目前學校在廣州、珠海、深圳三地辦學,三個校區努力實現錯位發展,學科布局分別與廣州“3+5+X”、珠海“4+3”、深圳“20+8”的產業布局相對接。學校將結合廣東高質量發展提出的人才需求,繼續結合區域產業布局優化學科布局,以高質量學科體系建設為基礎,持續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加大高端人才供給力度,助力區域創新體系的構建,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二是面向廣東科技創新需求,找準協同創新的結合點。
學校將前瞻結合廣東的科技和產業布局來開展前沿基礎和未來技術研究,繼續大力支持科技攻關,推進“有組織科研+有組織成果轉化”,以應用牽引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更好服務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廣東創新驅動發展。
學校將圍繞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在廣州南沙科學城推進綜合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進一步提升國家超級計算廣州中心南沙分中心服務能力;在東莞松山湖科學城推進位于中國散裂中子源的中大譜儀的建設和運行;在深圳光明科學城加強中山大學深圳校區新工科和新醫科建設,加強與光明科學城相關研究機構和大科學裝置的聯動,進一步推進“醫工交叉”。
三是發揮自身學科優勢,提高全面服務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學校將落實省委“1310”具體部署,圍繞廣東“百千萬工程”加力提速的部署,深入推進中山大學鄉村振興聯合研究院建設,進一步做好對口幫扶工作;圍繞“全面建設海洋強省,打造海上新廣東”的要求,加強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建設,推進海洋牧場創新示范基地建設;圍繞“加快文化強省建設”的部署,進一步推進嶺南文化研究;圍繞“建設更高水平的健康廣東”的要求,繼續提高附屬醫院診療能力,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
四是推進高質量國際化辦學,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注入新動能。
學校將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圍繞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這一重大機遇,高質量推進國際化辦學。要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的支撐帶動作用,加強與港澳聯動,繼續推進粵港澳(國家)應用數學中心、粵港澳聯合實驗室等的建設。要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努力匯聚全球創新資源,一體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個方面的高水平國際合作,更好地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中大如何在新征程上實現高質量發展?
今年是中山大學建校100周年。學校將以此為契機,著力在人才培養、人才隊伍建設、科技創新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推進一系列工作。
中山大學100周年校慶標識
一是繼續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繼續加強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促進學科交叉,豐富培養路徑,進一步做好“101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繼續實施“本—碩—博”貫通培養,深化研究生分類培養改革;加強綜合性、基礎性、交叉性學科平臺建設,更好地發揮平臺的育人功能,鼓勵學生盡早接觸和開展前沿科學與未來技術研究。
二是繼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繼續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推進實施“預聘—長聘”制度,做好高層次人才引育,加強青年科技人才培育和使用,營造潛心教書育人、靜心專注學問的良好氛圍。
三是繼續提高原始創新能力。
要勇擔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使命,有組織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更好對接地方產業布局,探索合作模式創新,以產業急需為導向,提高技術攻關能力,通過全鏈條系統化改革創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
關于中山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m.hxsscy.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