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國人民大學和平與發展學院、極地與深海戰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
http://m.hxsscy.com 2025年4月24日 來源:中國人民大學 |
|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外交思想、強軍思想,持續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賡續陜北公學重視國防教育的優良傳統,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光榮使命,4月23日,中國人民大學和平與發展學院、極地與深海戰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校長林尚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極地建筑研究院院長兼首席科學家劉加平,北京大學副校長董志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與國防協調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常珉,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國際合作司副司長孟冉,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總工程師左世全,自然資源部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副主任隋軍,中船集團第七一四研究所科技委副主任許嵩,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執行院長倪紅福,中央財經大學副校長栗崢等出席。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鄭新業主持啟動儀式。
張東剛、林尚立、常珉、孟冉為中國人民大學和平與發展學院、極地與深海戰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揭牌。
中國人民大學和平與發展學院將緊緊圍繞國家主權、安全、利益,積極拓展學科增量,前瞻性布局太空與低空、極地與深海等重大課題和重要議題研究,打造軍事軟科學的重要高地、防務經濟與戰略教學研究示范中心、和平與發展一流軍事高端智庫,在服務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方面展現人大作為,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智力支持,為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極地與深海戰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依托和平與發展學院設立,匯集優勢學科力量,聚焦極地與深海資源可持續利用、產業發展、全球治理等領域,深入研究事關極地與深海戰略的基本事實、核心參數、重要關系,致力于為國家極地與深海戰略和全球治理提供決策支撐。
張東剛表示,中國人民大學是在抗日烽火中誕生的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是學校融入血脈的精神基因,是貫穿八十八載辦學歷程的價值坐標。學校成立全國首家和平與發展學院,是積極服務黨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奮發有為,是面對復雜嚴峻世界局勢、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動作為。要深入貫徹新時代軍事戰略方針,推進“學院+智庫”兩位一體新型學院建設,加快建設以人文社科為主、理工學科賦能的世界一流軍事高端智庫,在推進深入實施強軍戰略和國防現代化建設方面貢獻人大智慧;要聚焦戰略性新興領域,以低空經濟與太空經濟國際聯合研究中心、極地與深海戰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兩大跨學院研究機構為引擎,加快形成具有學術創新力、政策服務力、產業牽引力的政產學研用一體化平臺,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要以“三大全球倡議”為指引,以全球和平與發展為課題,開展戰略性、前瞻性、儲備性、非共識性研究,培養掌握理論與實務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強大正能量。
董志勇表示,當前,各類全球性挑戰交織疊加,對世界和平與發展、繁榮與進步帶來一系列新挑戰新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具有“獨樹一幟”的辦學優勢,成立和平與發展學院是順應時代潮流、落實三大全球倡議、推動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的主動擔當作為,是加快推動新興領域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的里程碑舉措,也必將為國家高水平決策和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期待兩校進一步深化在經濟管理、國際關系、國家安全、區域國別、人工智能等新興領域與交叉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同回答好“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攜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大學力量。
劉加平表示,極地和深海是各種國際力量競爭與合作的新領域,中國人民大學極地與深海戰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成立,為極地科考事業、極地研究注入了新的力量。我國在南極和北極均設有科考站,極地科考站不僅是中國科研人員探索極地的重要基地,也是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中國人民大學作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頂級學府,擁有優質的智力資源和歷史積淀,研究中心的成立必將從戰略層面為中國極地事業高質量發展發揮智庫作用。極地建筑研究院期待與研究中心一道,開展協同攻關,將治理、科學、技術三者融合起來,為人類和平利用極地貢獻中國智慧。
鄭新業宣讀《關于成立中國人民大學和平與發展學院、極地與深海戰略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的決定》。
成果發布和學科研討環節由中國人民大學和平與發展學院院長魏楚主持。
和平與發展學院研究團隊發布主題報告《逐夢星辰大海——中國藍色經濟創新十大特征》。報告指出,由太空與海洋產業構成的藍色經濟,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我國藍色經濟創新呈現總量增速迅猛、活躍區域集中、核心上游主導、政策驅動加速、發展前景廣闊的共性特點。報告提出,藍色經濟創新以上游環節與核心產業占據主導,在制造業大省、創新型城市、大型企業與科研院所密集區域呈現集聚效應,總體上與經濟體量相比仍然存在廣闊空間。報告建議加快建立藍色經濟領域投入增長機制、引導社會資本參與、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等,進一步釋放創新潛力,促進創新鏈融通和區域協調發展,形成與藍色經濟規模相匹配的創新格局。
左世全指出,深化極地與深海研究首先要明確戰略目標,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回應國家戰略需求;要強化跨學科聯合,整合經濟學、工程學、人工智能等多領域資源,推進基礎理論研究與產業規律探索;要開展系統性研究,把握新技術與生產力演進對經濟理論的影響,運用系統思維將國家戰略需求轉化為技術攻關與產業發展的實踐方案。
隋軍表示,極地與深海是全球科技競合新高地,亟需加速提升我國基礎創新與裝備水平以支撐海洋強國戰略。近年來,我國極地、深海事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一些科研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仍存在核心技術待突破、成果轉化率待提升等短板,需要加強系統性創新,搶占戰略領域制高點。
許嵩表示,中國海洋裝備產業正邁向高端化、智能化,需圍繞極地科考、深海探測等國家戰略需求,以技術創新與跨領域協同驅動戰略升級,以突破極端環境作業裝備技術瓶頸、統籌資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聯合高校開展技術攻關與復合型人才培養作為海洋科技裝備產業發展重點方向,支撐海洋強國建設與全球海洋治理體系變革。
無錫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徐希偉表示,無錫市近年來積極發展集成電路、芯片設計等優勢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深海極地技術、商業航空等未來產業,依托太湖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建設,集聚整合優質資源、聚焦重大科技任務攻關。通過整合地方產業基礎,加速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集群和具有卓越創新影響的新時代工程,為建設海洋強國和航天戰略貢獻力量。
栗崢表示,中國以和平發展路徑重塑現代性范式,為全球貢獻了新的文明發展模式。近年來,中國在太空、深海等空間維度的探索持續突破,各類新技術的應用場景日益豐富,為建構系統完備的科學體系提供了歷史機遇,要通過凝練學術概念、構建學術磁場、優化學術生態、建設學科體系,以原創性理論推進新學科建設,提升學術國際話語權和主導權,積極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
倪紅福表示,經濟學科對極地、深海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極地深海開發關乎國家戰略與國家安全,亟需從經濟學視角識別戰略新疆域基本事實與典型特征;經濟學理論為國家重大戰略落地、新興戰略產業布局與體制機制設計提供重要支撐;需培育兼具戰略視野、經濟思維、技術方法與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我國發展深海、極地事業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撐。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劉大海提出了極地深海研究在資源戰略、生態安全、國際治理等方面的10個戰略機遇與挑戰,提出在當前全球協同創新的大背景下,太空與海洋開發已從愿景邁向實踐。面對極地生態、深海探索等領域的挑戰與機遇,既要打破學科壁壘,融合工程學、生態學與經濟學等,推進產學研協同,也要立足中國實踐,探索技術倫理、資源分配與治理規則的新范式,推動知識生產、應用轉化與話語傳播,為人類可持續開發深海、極地等新區域提供系統性解決方案。
|
關于中國人民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m.hxsscy.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