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強基解讀|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培養方案 |
http://m.hxsscy.com 2024年4月19日 來源:北京航天航空大學 |
|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工智能方向)培養方案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工智能方向)強基計劃設在北航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工智能學院于2018年成立,旨在發揮學校的多學科優勢,統領和協調全校的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突破和重大系統平臺開發,培養優秀拔尖創新人才。學院構建了“1+M+N”的特色發展模式,形成了多學科交叉、特色鮮明的育人和科研高地。學院下設數學與智能基礎理論中心、智能感知與認知研究中心、智能探測與協同控制研究中心等機構,獲批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建有教育部“數學、信息與行為”重點實驗室和“暗物質精準智能”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工信部“空天光學-微波一體化精準智能感知”重點實驗室、“未來區塊鏈與隱私計算”北京市高精尖中心等省部級科研平臺;學院作為召集單位在2018年發起論證并首批獲批教育部人工智能本科專業,在國內首批備案人工智能交叉學科學位授權點,并在2023年獲批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博士點,率先在國內構建了完備的本-碩-博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人工智能專業入選學校本研一體化培養試點專業。人工智能學科獲批北京市高精尖學科,獲批“人工智能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已形成了一支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長江學者/杰青、優青/青年長江/青年千人等在內的師資隊伍。
信息與計算科學(人工智能方向)強基計劃專業秉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徹國家“五育并舉、三全育人”的基本要求,按照“強基礎、重實踐、深融合、厚情懷”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在系統思想指導下強化學科交叉融合、面向未來科教發展的新型人才培養體系,著力培養具有扎實數學基礎和信息科學知識,能主動適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多層次信息數學、人工智能技術領域的未來科學家。
本專業的人才培養以人工智能學院一流的科研平臺、師資隊伍和基礎設施為支撐,協調分享北航應用數學、人工智能等相關學科的優質資源,采取導師制、小班化培養模式:本專業的所有本科學生均配備多學科交叉的學業導師團隊,專業課均采取小班化的教學模式。本專業人才培養的特色是:注重夯實學生的現代科學基礎,特別強調動力系統、概率統計等與信息數學、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數學課程的教學,著力加強學生對系統科學和復雜性科學的理解,提升學生從數據中凝練科學問題、從復雜數據系統中發現演化行為的能力。本專業圍繞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將聯合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互聯網等領域的領軍企業及強勢院所,充分利用國家級科研平臺建立產學研協同育人基地,讓科教協同貫穿于專業人才培養,探索應用型理科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創新模式。
通過四年的本科培養,學生將能面向復雜系統問題,掌握現代科學基礎理論,具有充足的交叉學科知識,能進一步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培養成為信息數學、人工智能領域的一流科學家或具有科學家素養的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領域的一流工程師。
培養目標
培養具有良好人文與科學素養,具有強烈事業心、使命感及擔當精神,具有科學探索與科學創新精神,具有終身學習、研究、發展、跟蹤信息數學、人工智能領域新興技術發展的能力,具有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具有提出并以學科交叉方式解決信息數學、人工智能領域挑戰性問題的能力,具有團隊合作與組織管理能力,具有全球化視野并能參與國際競爭的高水平人才。
課程設置情況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強基計劃)以10——15年后數學和人工智能交叉領域的理論和核心技術重大需求為導向,針對目前智能科技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基礎理論和學科交叉融合不足問題,圍繞“面向復雜數據系統精準建模分析”和“復雜智能系統的原理分析與算法設計方法”兩大核心能力,構建由代數學、概率論、數理統計、信號與系統、數據結構與算法分析等組成的數據精準建模分析課程群,以及由微分方程與動力系統、計算機系統基礎和智能控制原理等組成的復雜智能系統分析設計課程群,建立面向人工智能領域的數學和信息專業交叉融合課程體系,以及以人工智能應用為導向的實驗實踐課程體系。
本專業基本學制4年,最長學習年限不超過6年。學生畢業需至少獲得169學分。
培養方式及特色
學科交叉融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本專業實施“2+2”“數學+人工智能”的新興應用理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針對目前智能科技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基礎理論和學科交叉融合不足問題,設置面向人工智能領域的數學和信息專業交叉融合課程體系,夯實學生的現代科學基礎。通過本專業的培養,學生將成為能主動適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人工智能或信息數學領域的拔尖創新人才。
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空天報國使命
本專業學生培養中將引導學生樹立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遠大志向,協調推進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四位一體”的育人理念,加強對學生的人工智能和工程倫理教育,通過課程、導師、文化、環境形成育人合力,培養人工智能領域的具有北航紅色基因、空天報國情懷、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提供充足后備人才。
注重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培養方案
本專業培養實行小班化,進行研究型教學、團隊式學習、項目式科研等新的教學模式。在本專業培養中為每位學生配置由學業導師、朋輩導師、專屬導師、責任導師等不同層次導師組成的導師團隊。同時本專業實施完全學分制,針對每個學生的自身特點和成長變化,在導師的指導下,允許學生每年度動態調整培養方案實施計劃,在課程免修、選修、學分置換等方面,提供最大的靈活性。
突出科教協同,培養國家急需人才
學院所有科研平臺對本科生開放,所有學生從三年級就進入科研實驗室進行科技實踐。由學院高端人才領銜構建教學團隊帶領全體學生針對實際科研項目科學問題進行討論,訓練學生從實際的問題出發,經歷提出問題、解決方案并初步實現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鼓勵學生參加學校“馮如杯”競賽和“挑戰杯”競賽等高水平學科和科技競賽,對部分商業化可行性強的成果,聯系校友企業協助進行轉化。
深度產教融合,培養解決產業“真問題”能力
本專業通過國家人工智能領域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專項、國家人工智能產教融合創新平臺等,聯合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等重點領域企業,以及百度、商湯等人工智能頭部企業設置分布式共享型實踐基地。通過面向企業重大工程任務,將學生學業方向、高校科研優勢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產業發展趨勢、企業人才需求有機結合,使學生具備解決真問題、真解決問題的能力。
加強國際合作,提升學生行業競爭力
利用與國外一流科研機構和大學已經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聘請一流學者,開展中外教授聯合擔任導師、交流交換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模式;聘任國際一流學者開設暑期國際學校課程;通過各種途徑資助本專業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論壇;同時學生可獲得學校和學院國際交流的專項經費支持,并優先享有參加國家留學基金委博士生國外聯合培養計劃的資格,培養國際化視野,提高對外交流能力。
本研銜接專業范圍
我校對符合培養要求的強基計劃學生實行本研銜接培養。進入研究生階段后,學生主要在強基計劃所在基礎學科專業進行培養,部分學生也可根據培養方案在人工智能、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機械工程、網絡空間安全、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等學科方向進行交叉培養。
畢業生未來發展
實行本研一體化培養模式,畢業生通過人工智能學院的考核后均可免試推薦攻讀研究生學位。學生畢業后能在智能科技領域的頭部企業中從事與前沿理論創新、核心技術突破和重大系統研發等工作;畢業生同時也是國家重點基礎學科領域的創新源泉,可在相關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具有廣闊的就業前景。
注:學生入校后,具體培養方案以學院最終公布為準。
|
關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m.hxsscy.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