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貴州省2021年高考評卷學科大組長點評高考試卷 |
http://m.hxsscy.com 2021年6月15日 來源:貴州省招生考試院 |
|
6月14日下午,在高考評卷通報會中,高考評卷各學科大組長向媒體通報了高考評卷情況,并結合評卷情況,對試題進行分析。
強調文化引領 凸顯學科特色
語文組大組長 管新福 教授
今年貴州省高考語文試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黨史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全面發展目標有機融入試題,注重教考銜接,遵循教育規律,凸顯語文學科特色,試卷難度合理平穩,試題材料親切平實,問題設置清晰平和。
一、潤物無聲,立德樹人在融合中實現
一是強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引領。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黨在一百年的奮斗歷程中,形成了系列偉大精神,構筑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并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自然也為當代青年的成長提供了寶貴的精神滋養。如作文命題是“可為與有為”,試題材料將青年的成長與未來發展置于當代中國特定的語境中,引導考生深刻領會個人前途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聯的歷史規律,進而思考自己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能夠做什么,怎樣才能有所作為,完成新一代青年賡續精神血脈、續寫時代新篇的歷史使命。
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植入和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形成和豐富民族精神、陶冶道德情操等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文言文閱讀文段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契丹盟好》,以宋遼之間戰爭與盟好的歷史事實為背景,凸顯了寇準中流砥柱的作用和堅韌不屈、不畏強敵的精神。古詩閱讀選用宋詩《賀南豐先生出山之作》,“起為蒼生試一鳴”之句,贊許了曾鞏不忘天下蒼生的責任擔當意識。試題通過展示中國古代仁人志士保家衛國的作為、經時濟世的情懷,讓考生汲取傳統思想精華,激揚奮斗精神。
二、教考銜接,語文特色在創新中凸顯
一是試題在對標“學習任務群”的考查方面進行了嘗試。《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綱,設計“語文學習任務群”,要求以任務為導向,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夯實語文知識積累、提升語文素養。如作文材料中有“我們讀的作品如《為人民服務》《沁園春•雪》《荷花淀》《紅巖》”等內容,考生回顧這些作品,梳理其內容,歸納其精神,可以表現出基礎知識的積累情況、語文素養的水平層次。同時,列舉這些考生們曾經學習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導考生回歸教材,回歸課堂,另一方面自然組成一個學習任務群—“中國革命傳統作品研習”,引導考生深入體會革命志士和人民群眾英勇奮斗、百折不撓的革命精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是試題適度關聯教材內容,命題的選材從教材合理遷移。例如文學類文本《當痛苦大于力量的時候》追憶普希金的故事。普希金是課標推薦閱讀的作家之一,《葉甫蓋尼·奧涅金》是他的代表作,大多數學生沒有讀過,但會知道這部作品,以此設題,考查考生知識積累的廣闊度與應用的靈活度。
三、設計精心,能力素養在平穩中區分
一是試卷結構、難度保持平穩。試卷結構與2020年一致,有利于考生保持穩定的心態,發揮出應有的水平。難度控制在適當的范圍之內,與往年層級水平相近,在確保優秀考生能夠脫穎而出的同時,讓大部分考生有獲得感。
二是材料選擇平實,富于生活氣息。選擇考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日常生活材料作為命題素材,能給考生以親切平實的感覺,便于考生思考作答。例如實用類文本閱讀節選自《水的密碼》,文本中諸如“與先前許多偉大的探險一樣,我們的旅程起始于廚房”這樣的語句,拉近了與考生的距離,也促使考生思考生活中的科學現象。
總之,2021年貴州高考語文命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黨史學習教育、優秀傳統文化、全面發展目標有機融入試題。注重對關鍵能力的整體評價,強化融會貫通,通過對閱讀理解、信息整理、應用寫作、語言表達、辯證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能力考查的科學布局,引導中學重視對考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試題整體上貼近時代、貼近學生,保持近幾年試題結構的穩定性、科學性、靈活性;考題難易適中,注意能力考查的全面性、多樣性、層次性,考生答題整體情況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當然也有一些現象應引起我們重視,如閱讀題,部分考生基礎不好,理解能力不強,對題意把握不準,日常閱讀拓展不夠,造成簡單題的丟分;古詩文部分仍然是貴州考生的薄弱環節,與往年相比,整體上并未得到根本好轉;一些考生書寫習慣不好、字跡潦草凌亂、錯別字現象仍然十分常見,希望廣大學子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重視積累、夯實基礎,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考出水平,考出成績。
學科特色彰顯,育人選拔并重
數學組大組長 吳云順 教授
2021年貴州省高考數學試題繼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堅持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的命題原則,體現了高考數學的科學選拔和育人導向作用。試題穩中求新,突出數學本質,重視理性思維,倡導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設計真實問題情境,體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試卷穩步推進改革,全面體現了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和創新性的考查要求。
一、發揮學科特色,體現應用價值
試卷發揮學科特色,以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科技發展的重大成就作為試題情境,深入挖掘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和科技發展等方面的學科素材,引導學生關注我國社會現實與經濟、科技進步與發展。如文、理科第2題以我國扶貧脫貧工作取得全面勝利和鄉村振興為背景,通過圖表給出了某地農戶家庭收入情況的抽樣調查結果,考查了考生問題分析和數據處理的能力。理科第8題,以測量珠穆朗瑪峰高程的方法之一——三角高程測量法為背景,考查了考生運用三角函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問題背景真實,題目設計突出理論聯系實際。文、理科第17題,以工業生產為背景,運用統計學知識進行決策判斷,考查了考生數據處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重視核心素養,考查關鍵能力
試卷體現了對數學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的考查,重點考查學生靈活、綜合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文、理科第19題,考查了考生對幾何基本知識的運用,通過點動成線、線動成面的圖形構造重點考查考生直觀想象的核心素養。文科第20題、理科第21題綜合考查了函數的導數與單調性、導數的運算法則、不等式等基礎知識,考查靈活運用導數工具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考查了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運算求解能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
三、呈現文理趨同,強化基本素養
試卷在解答題部分進一步呈現出文理科合卷的趨勢。文、理科在統計題(文17,理17)、解析幾何題(文21,理20)、坐標系與參數方程題(文22,理22)以及不等式題(文23,理23)這部分命題完全相同。在數列題(文18,理18)、立體幾何題(文19,理19)這部分命題基本相同。同時,進一步加大了對考生在能力面上的考查,如文科數列題去年為解答題,主要考查考生的數學運算與推理能力,而今年數列題是證明題,著重考查考生的邏輯推理能力。
四、創新命題方式,發揮選拔功能
試卷加大了開放題的創新力度,利用開放題考查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發揮高考的選拔功能。如理科第18題,試題給出部分已知條件,要求考生根據試題要求構建命題,并證明命題成立。試題可以設計幾個不同的組合方案,給考生很充分的選擇空間。考生選什么樣的條件和結論組成命題,直接關系到問題的思維過程和證明方式,能夠體現考生不同的數學思維角度和方式以及考生思維的準確性。試題的適度開放有益于考生在不同層面發揮自己的數學能力。文、理科第23題第二小題,著重考查考生數形結合思想,及數學轉化能力,充分考查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引導中學在數學概念與數學方法的教學中,重視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2021年數學試題很好地落實了“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的核心功能,堅持高考的核心價值,突出學科特色,重視數學本質,發揮了數學學科高考的選拔功能,對深化中學數學教學改革發揮了積極的導向作用。
強化能力立意 突出素養導向
外語組大組長 劉 瑾 教授
今年我省高考外語試卷涉及的語種有英語、日語、俄語、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其中選擇日語的考生增幅較大。目前,整個閱卷數量已過半。就英語試題來看,整套試卷緊緊圍繞高考的核心功能,突出上好“立德樹人一堂課”、突顯做精“服務選才一把尺”和強化樹好“引導教學一面旗”,充分體現了高考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試題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特點:
一、鑄魂育人,突出以德引領
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突出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引導,融入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如閱讀A篇介紹了一項重要攝影大賽及兩項參賽作品,引導學生提高審美能力和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閱讀B篇介紹保護和繁育瀕臨滅絕的黑犀牛,閱讀七選五短文語篇提倡舊衣物交換替代丟棄,引導學生關注生態與環境保護;閱讀C篇講述了滑板運動在作者成長過程中帶給作者的歸屬感,表達了作者對滑板運動的深厚感情,以及人與人之間和人與物之間的真摯情感;完形填空語篇講述了作者在酒店的一段奇遇,旨在啟發學生認識責任的重要意義;語法填空語篇選取了一篇介紹西安古城墻的歷史、景觀和游覽的游記,書面表達題設置了寫郵件向外國友人征詢他們感興趣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情境,加強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引導學生堅定“四個自信”,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總的說來,這些語篇和情境設置都是以浸潤的方式,把對學生“五育”的引導與試題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情境有機融合,自然呈現在試題中,形成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強基育能,突出以能立意
命題進一步深化基礎性考查和關鍵能力考查,強調對基礎知識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融會貫通地運用,特別是對學生思維品質和發展潛能的考查進一步突顯。從試卷可以看出,閱讀理解語篇設問更加靈活,思辨性更強,對學生高階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進一步提升。如閱讀C篇中第9小題的設問有一定的干擾項,如果考生不能從語篇語境去理解,就容易選錯,同時,該語篇中第10和11小題的設問,需要考生對語篇的關鍵信息線索進行提取,從作者的敘事視角感知作者的情感態度。又如,閱讀D篇涉及“天才”的定義標準及其演變,其閱讀理解設問帶有一定的思辨性和推理性,需要考生綜合運用推斷、歸納和概括等高階閱讀理解能力。再如,書面表達題的設置也加大了開放性和靈活性,更加強調真實的交際任務,要求考生在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升。
三、立穩育新,突出以評促教
今年的英語試題繼續穩定維持多年的試卷結構,同時注重通過創新選擇題設問方式及優化干擾項設置等方式,穩步提升試題質量,保持了較高的信度、效度及必要的區分度和適當的難度,較好地體現了高考的選拔功能。同時,命題依托高考評價體系,進一步增強了綜合性、開放性、應用性和創新性考查,在引導教學回歸課堂、注重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助力中學育人改革等方面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其中,需要特別關注的是,命題正在逐步體現《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相關要求,這對我們的中學英語教育教學改革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需要深刻領會《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中提到的“穩步推進中高考改革,構建引導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試內容體系,改變相對固化的試題形式,增強試題開放性,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在教育教學中推進素質教育。
此外,根據這段時間的閱卷,有兩點需要提醒今后的考生:一是要細心檢查拼寫,避免因粗心而丟分。這次語法填空題中,有不少考生在單詞變形考點上理解準確,但在拼寫上因漏掉個別字母丟分,而本題每空分值1.5分,因粗心大意丟分是非常可惜的。如43小題的提示詞是“walk”,部分考生雖然理解了考點,知道用不定式形式“to walk”,但卻將“to walk”寫成“to talk”;再如49小題的考點是提示詞“watchtower”的復數形式“watchtowers”,但有不少考生書寫時漏掉了一個字母,寫成“watchowers”,而有考生原本該大題可以拿滿分,因為該小題漏寫字母而丟分。二是要注意答題規范,減少非知識性失分。如短文改錯題在答題要求中明確指出各種改錯標識,并在答題“注意”項中指出“每處錯誤及其修改均僅限一詞;只允許修改10處,多者(從第11處起)不計分”等,都應該是考生在平時答題訓練中應知應會的,但不少考生在答卷中卻未按照要求去做。在此,特別提醒考生對這類情況要加以重視,不要因粗心大意而丟分。
雙基考查穩中有變 傳統為底適度出新
理科綜合組大組長 陳卓 教授
2021年高考理綜試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要求,聚焦學科核心素養,精選試題情境,增強試題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深化關鍵能力考查,引導教學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助力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題目開放靈活,引導教學減少機械刷題
今年理綜卷明顯增強了試題的開放性、靈活性。試題的呈現形式豐富,設置問題角度新穎,試題的靈活性明顯增強,給不同水平的學生發揮自己能力的空間。比如,第16題提供了一根無限長通電直導線所產生磁場的磁感應強度與距離的關系,考查學生利用所學的疊加原理解決此新信息中的問題;第21題設計了質量相等、橫截面積不同、匝數不同的兩線圈,在常規的情境中又有新的變化;第25題以帶電粒子在磁場中的偏轉為情境,要求學生能夠將題干的約束條件用數學公式表達,對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第36題要求學生分析理解有機藥物的合成路線,現場學習三個新反應,最后一問要求學生利用題目提供的三個陌生反應的知識信息,設計一條乙酸丙二醇酯的合成路線,需要考生有較強的遷移能力,并能靈活運用,才能準確作答。
第二、創設真實問題情境,加強關鍵能力的考查
物理試題加強理論聯系實際,設計與生產實踐、體育運動、科技前沿等方面緊密聯系的實際情境,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物理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真實問題的解決中促進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達成。比如,第15題以一種傳統游戲“旋轉紐扣”為情境,考查學生對圓周運動規律的理解與應用;第18題以我國“天問一號”探測器進入環繞火星橢圓形停泊軌道為情境,考查學生運用開普勒第三定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化學試題注重選取新材料、新藥物、新催化技術的真實情境,深化對信息獲取加工、邏輯推理、歸納論證等關鍵能力的考查。比如,第28題提供合成甲醇的反應焓及分步反應快慢信息,讓學生獲取反應能量變化的基本信息,并判斷物質等溫和等壓下甲醇物質的量分數的變化曲線;第13題給出陰極和陽極同時得到目標產物的成對電合成方法乙醛酸裝置,要求學生利用電化學原理分析離子遷移方向、判斷陰陽極、推測電極反應等。生物試題以遺傳育種、作物栽培過程中的生物學原理和技術為切入點,在多個勞動場景中考查學生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比如,第32題以研究甜瓜性狀遺傳的特點為情境載體,考查學生對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理解及在生產實踐中的運用;第37題通過比較加酶洗衣粉與普通洗衣粉去漬效果的差異,考查學生對酶作用的底物專一性、高效性等特征的理解和洗滌衣物中的應用。這些能力既有低階思維能力,又有高階思維能力,尤其突出表現在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的考查方面,有利于發揮高考的選拔功能。
第三、落實改革理念,注重試卷難度設計
高考是選拔性考試,題目不會太簡單,也不會太難,因為這都不利于區分學生,失去選拔功能,所以理綜試題有明顯的層次性。從試卷難度設計來看,一是基礎試題數量不變。選擇題均考查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基本實驗操作方法等基礎知識試題,比如第17題給出某原子核經過α、β衰變后的中子數和質子數的圖像,考查學生對α、β衰變機制的理解;第19題以電場中的等勢面為情境,考查學生對電場力做功、電勢能等內容的系統理解。化學選擇題包括化學與生活、氣體制備實驗、離子方程式、有機物性質等常見的基礎內容試題。二是情境素材不陌生。比如化學試題中元素化合物實驗試題、反應原理以及物質結構性質試題均是學生熟悉的元素和反應。生物試題第6題以發生在裸巖和棄耕農田上的群落演替為問題情境,考查群落演替的方向、路徑和特點,以及不同因素對群落演替的影響,第38題以當前疫情防控等社會民生熱點問題為情境,圍繞PCR技術在病原微生物感染診斷中的應用進行考查。三是試題計算不復雜。對于較為復雜的數據計算,注重考查學科原理,比如第28題二氧化碳加氫制甲醇的總反應平衡常數只需要求學生給出表達式,第35題的晶胞密度也只要求學生給出表達式。但是,后面的大題部分設問就比較難,尤其是理化生三個學科的壓軸題,更有利于選拔人才,更有利于學生發揮。
堅持立德樹人 服務國家發展
文綜大組長 陳華森 教授
2021年高考試題文綜命題,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要求,反映時代主旋律,弘揚社會正能量,注重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考查;要求學生有比較扎實的基礎知識,熟悉國家大政方針,注重聯系社會生活實際,能夠運用相關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具體體現為5個方面:
一是突出鮮明的政治導向。
例如第40題、38題、41題第三問、42題,引導學生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性、真理性和重大實踐意義,增強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思考消費增長在經濟結構優化、高質量發展中的壓艙石作用,認識高質量發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樹立經濟高質量發展意識;從國家立場思考問題,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與家國情懷熔為一體進行考察。
二是重視學科的理論基礎。
例如第9—11題、17題、24—26題、32題、34題,考查“尺度—結構—時間—過程—機理”的應用能力,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與專門委員會的關系,人大立法權涵義,周代禮樂文化內涵,監察體系運行原理,理學思想,雅典民主的特點和實質,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三是關注基本的方法運用。
例如第28—30題、36—37題、41題、46題,要求以理解、辨析、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方法判斷時代特征;證明中國共產黨發動和領導中國革命是迫切的歷史需要,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武裝思想,砥礪品質;在知識遷移的基礎上進行判斷、推理;宏觀、動態把握人類活動影響與改變地理環境、科學技術進步在人類開發利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具備綜合思維,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發現規律或原理;以整體眼光最大限度獲取有效信息,在歸納和演繹基礎上解讀和詮釋信息,進行論證、探討,得出合理結論;以辯證眼光認識聯合國維和的局限性。
四是強調問題的解決能力。
第39—42題中,考查黨的性質宗旨、共同富裕目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知識,綜合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與綜合這兩項關鍵能力,分析從脫貧攻堅到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實現“三農”工作重心歷史性轉移的意義;考查認識論、文化自信,引導學生綜合運用論證與闡釋、探究與建構等學科能力解決問題,認識生態文明建設是新時代主旋律,積極參與美麗中國建設;啟發學生在新時代發揚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在新征程上提振勇毅前行的精氣神;要求學生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結合歷史、地理相關知識進行綜合推理判斷。
五是凸顯高考的育人功能。
第1—4題、6—8題、21題、43—44題,引導學生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為中國實現2030年的碳達峰、2060年的碳中和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反思“死記硬背”“機械刷題”“題海戰術”,從“解題”向“解決問題”轉變,從“做題”向“做人做事”轉變;認識勞動是幸福的源泉、努力奮斗才能夢想成真的道理,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
總體上看,文綜試題難度適中,區分度較好;要求學生注重基礎,學會方法,強化能力,服務國家;既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又有利于中學改進教學。
|
關于貴州高考更多的相關文章請點擊查看  |
|
特別說明: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華禹教育網(m.hxsscy.com)所提供的信息為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僅供參考,相關信息敬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為準。 |
|
|
|